平時我們在公車或地鐵上,經常可以看到帶著耳機聽音樂或是看電影的人,有人耳機的聲響的連旁邊的人都能隱約聽到,這樣究竟好不好呢?就讓我們來談談「聽力保護」這個話題吧!

 

人的聽覺靈敏度並不是穩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年齡、健康狀況、精神狀況等等因素的影響,一直處於一個變化的狀態。有兩種主要的聽覺衰退類型:傳導性衰退和神經性衰退。

 

傳導性衰退是因為從耳鼓膜到內耳部位傳導時無力造成的。最常見的是因為中耳內的纖維組織發育不良導致的中耳砧骨的活動能力降低。神經性衰退是指神經系統不能正確地將聲音信號傳遞給大腦,即使耳蝸內的液體正常受刺激也難以維繫。包括毛細胞的退化和連接耳部與大腦之間的神經退化都可能造成這樣的結果。

這兩種聽覺衰退類型可以通過放置在耳後部的音叉來鑑別。傳導性衰退的人耳可能聽見與頭部有接觸的音叉聲,且聲音比較清晰,因為此時整個兒我都可以接收到直接的震動,而有神經性聽覺衰退的人此時是不可能聽清楚音叉的聲音的。而輕度的神經性失聰被稱為「老年性耳聾」。這種聽力衰退一般由於機體衰老引起的,通常總是會引起對高頻的靈敏度降低,但是對低頻卻影響不大。在高頻的靈敏度降低一般表現在2000-5000Hz範圍內,而這恰恰是人類的主要頻段,也是人聽覺的最敏感區域,因此這就導致了有的老年人對人聲的反應和理解降低。

 

而如果持續暴露在強噪音環境下也會導致老年性耳聾,所以其實在嘈雜的地鐵和公共環境中開大音量聽音樂看電影也會聽覺衰退。經常做音樂的人應該知道「聽覺疲勞」是怎樣的感覺,持續暴露在哪怕不是噪聲環境下而是適度的聲壓下,也會造成生理上的肌理性疲勞從而降低聽覺能力。聽覺疲勞通常是由於長時間的緊張造成的,它不僅會讓基本聽力降低,還會將敵人對聲音的辨識力和新鮮感。平時在做音樂時,時常一坐就好幾個小時不動,時間久了就會有一種「已經聽不出來差別了」的心理感覺,特別是在混音的時候,更會因為聽覺疲勞而失去對聲音的判斷,很有可能聲壓和頻段都掌控得越來越差。

 

因此我們平時在音樂製作或者混音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休息,每隔一小時左右,就建議走出房間,活動一下,讓自己的耳朵休息一下。不要忽略了這小小的休息時間,再次回到音箱前,聽到之前自己做的音樂的時候,你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聽感!

 

全文出處:道略網( https://goo.gl/XRYFH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奧汀整合行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